财政报告主要名词注解

日期:2018-01-27来源:转载点击:14866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01【一般公共预算】 

按照新《预算法》,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02【政府性基金预算】

是指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支,分为基金收入和基金支出两部分。根据财政部的界定,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应当根据基金项目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按基金项目编制,做到以收定支。

0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是对国有资本收益做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并安排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没有单列预算和进行分类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合在一起,这种做法无法体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两类收支活动的运行特征。随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资两种职能的逐渐分离,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必须建立起独立于公共预算之外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来全面掌握经营性国有资本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情况,以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再投资的有计划进行,已成为客观必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利于国有资本出资人充分发挥它的职能作用,有利于实现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的监管职能,有利于国有资本出资人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者的约束与控制,有利于强化对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0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是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按照统筹层次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做到收支平衡。

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是指由地方经济形成的,且按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由地方所有,纳入地方预算的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地方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

06【税收收入】  

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据法定标准,从单位和个人无偿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税收历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主要国家的税收,一般都占财政收入的80﹪以上,例如美国税收收入总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超过90﹪。中国在1950~1984年间,由于国营企业除向国家纳税之外,还上交利润,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仅为50﹪。从1985年以后,由于先后分两步实行利改税,原来国营企业向财政上交的利润改为缴纳所得税,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上升,1985~1990年都达到90﹪以上。

07【非税收入】  

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税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主要包括: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0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是指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应由地方承担的各项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资源勘探信息等事务、商业服务业事务、金融、住房保障、粮油物资储备等。

09【转移支付】  

是指货币资金、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转移的对象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是指财政资源(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无偿转移,包括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财政转移支付通常可以分为无条件的财政转移支付(即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有条件的财政转移支付(即专项转移支付)两种。

10【一般性转移支付】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为主的转移支付制度。现行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地方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和使用上述资金。2009年前称“财力性转移支付”。2009年,财政部修订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时改称“一般性转移支付”。

11【专项转移支付】  

是指上级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目标,以及对委托下级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专项补助资金。资金接受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12【积极的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政府投资与刺激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发国债或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扩大政府的公共性支出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减税的方式,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负,从而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

13【“营改增”试点】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既是完善税收制度、营造公平税收环境的重大改革举措,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发展措施。2012年1月1日,全国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改革拉开序幕。截止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2013年12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2014年6月1日起,对电信业完成营改增。我市同步实施,按期完成新旧税制转换。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改革,全市涉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纳税户数共7566户,全部平稳顺利由地税部门移交到国税部门征收管理。

1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指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当前,财政部等国家部委正在抓紧研究推进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措施。

15【地方政府债券】 

是指政府财政部门或其他代理机构为筹集资金,以政府名义发行的债券,主要包括国库券和公债两大类。一般国库券是由财政部发行,用以弥补财政收支不平衡;公债是指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债券。中央政府发行的称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发行的称地方政府债券。

2009年,国务院《关于发行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9〕2号)决定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地方政府配合中央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筹集部分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债券为可流通记账式债券,由财政部按照现行记账式国债的发行方式,代理地方政府向国债承销团甲类成员发行,并代办还本付息和支付发行费,债券利率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后可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上市流通。我市2017年争取到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3.57亿元。

16【地方政府性债务】  

是指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机构)、有财政经常性拨款的事业单位等直接借入、拖欠或依据合同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以及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机构)成立的公司为进行基础性、公益性建设,以政府信用直接借入或依法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

17【债务风险防范预警】  

是指在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定期对各级各部门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统计和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从而能够对导致政府性债务风险增大的不稳定管理状态和不正常因素产生的警兆进行分析,并在债务风险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发出警示。债务管理部门可以据此查找警源,并责成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妥善处理和整改,把债务风险降低到相对安全程度的机制。

18【财政体制】 

也称财政管理体制,是国家在财政管理中划分各级财政主体之间财政管理权限、确立预算组织原则以及规范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广义地说,它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企事业财务管理体制和基建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用来确定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将预算管理体制等同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一般具有整体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三个特征。整体性即指一方面财政体制对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加以明确划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和统一的政治经济实体,中央财政必须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实现财政的纵向平衡与横向平衡,并将多级财政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规范性即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财政体制都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各级政府和财政的责、权、利关系加以明确的界定,并使这种界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稳定性即指财政体制一经确定之后,就应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尽量避免因体制频繁变动而造成消极影响。

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功能包括:履行各级政府职能的财权、财力保障功能;对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调节功能;公平与效率的促进功能等。

制约和影响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的政治历史因素,如政体上的联邦制和单一制就会对财政管理体制产生不同的影响;二是政府职能的大小。不同的国家或不同时期的同一国家,政府职能大小往往不一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三是其他相关体制的影响,如政治制度、企业制度和社会的法制环境等。

19【部门预算】  

是反映政府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是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步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经政府同意后报人大审议通过、全面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通俗地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在部门预算中既反映一般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又反映基金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在一本预算中既反映预算内收支,又反映预算外收支。

我市在部门预算编制中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1.收支平衡原则。即兼顾事业发展和财力可能,统筹安排、综合平衡。2.综合预算原则。即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统筹安排部门支出预算,将单位组织的各项收入和安排的各项支出纳入部门预算。3.零基预算原则。即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以零为起点,以项目为依据编制预算。4.调结构保重点的原则。即大力调整部门支出结构,减少、压缩竞争性、经营性和一般性支出,集中资金保证部门重点支出需要。5.定员定额管理原则。即在认真核实分析单位人员、设备、车辆等基础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单位职能和收入状况为单位定档分类,并制定合理的支出定额办法进行管理。

20【预算绩效管理】  

是指政府依据其需要实现的职能和施政计划,确定实现计划所需要的支出经费,并评估和测量某项支出计划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果和业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绩效评价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以及结果反馈和结果应用全过程。我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最早始于2005年。2011年4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2012年,财政部又印发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财预〔2012〕396号),标志着绩效管理全面加强。

2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又称财政国库单一账户制度,该项制度财政部从2001年起在全国推广,具体是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开设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缴入国库,不设立过渡性存款账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以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预算单位支付的方式,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及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即预算单位使用资金但见不到资金;未支用的资金余额均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统一管理。这种制度减少了财政收入收缴和财政支出的中间环节,可以有效遏制财政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2【调入资金和调出资金】  

是指运用调入方式进行资金调拨。调入资金是指未纳入当年度预算收入,而直接用于平衡年度预算的其他资金。公共财政预算可从基金预算、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及其他资金调入,基金预算可从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及其他资金调入。被调方作调出资金处理。调入、调出两方匹配对应。

23【结余或结转】 

结余是指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结转是指结余中有专项用途、需在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支出部分。地方财政有结余或结转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央和省级财政超收中大部分用于补助地方,因超收数额到年底才能较为准确预计,且其使用要严格按程序审批,因此有一部分要在年底和结算时才能下达,地方财政当年拨不出去,形成结余或结转。二是地方财政超收中有一部分资金当年拨不出去,形成结余或结转。

24【“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村提留后,为尊重多数农民意愿,由农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并实行上限控制,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筹集资金、劳务,量力而行建设村内公益事业的制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指村民通过规范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式,给予适当财政补助。该试点坚持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补助的原则。2008年,中央决定黑龙江、河北和云南3个省先行在全省范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2009年试点省份已由2008年的3个扩大到10个,2010年试点省份已扩大到27个,2011年全国推开。

2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负总责,由各级政府共同负担。对义务教育经费,地方政府要做到预算单列,要按照教职工的工资标准,学校的建设标准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经费。经费分配要向农村学校、特殊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2006年春季开学,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率先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改革,即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26【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即自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的基础上,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试点县,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在校200天计算,我省85个县纳入财政补助范围。根据省政府决定,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外的所有县实行全覆盖。2015年,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天4元,全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每人每年将得到800元营养改善膳食补助。

27【行政成本控制制度】  

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促进各级行政机关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对行政成本进行合理控制的管理制度。该制度按照行政管理权限,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对机构编制和人员、公务用车购置,以及会议、庆典、论坛和出国、出境、出省考察经费、接待费等内容进行重点控制。

28【“三公”经费】  

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

29【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是按照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推进廉洁型机关、节约型社会建设,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提供方式,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转变传统的公务用车运行管理方式。通过改革,切实实现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形成符合国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30【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  

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即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31【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  

指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

32【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 

是对原有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方式的一次彻底变革,单纯从技术角度和表象来说,就是实现“无纸化”。通过引入“财政版网上银行”等支付结算方式,为财政资金支付打造互联网+式的现代化管理平台。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财政国库业务代理银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取消纸质凭证和单据流转,依据电子指令办理财政资金支付及清算等业务,做到所有预算单位财务人员,不再人工跑单;加盖电子印章,不再人工签章;实行电子校验,不再人工核对;通过自动对账,及时发现问题。从“签字画押”变为“电子签章”,从“跑银行”变为“点鼠标”的革命性改革,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运行效能大幅提升,行政成本大幅降低。

33【环境保护税】  

【环境保护税】  是指国家基于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自然资源枯竭,促进资源再生,保持生态平衡的目标,而对破坏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征收相应数量的税收,或运用其他税收手段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并调节纳税人相应行为的有关税收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2016年12月25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依照本法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不再征收排污费。

34【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  

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一个品种,是指地方政府为土地储备发行,以项目对应并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或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偿还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等有关规定,为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逐步建立专项债券与项目资产、收益对应的制度,有效防范专项债务风险,2017年先从土地储备领域开展试点,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规范土地储备融资行为,促进土地储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